为民办学校鼓与呼,为民办学校筹与谋,为民办学校问与思——这是我作为民办教育研究者的职业追求:做民办教育走偏的吹哨人,做民办教育发展的清醒者。
从事民办教育研究二十余载,我始终相信:民办基础教育既是中国教育生态的重要补充,也是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。它的发展轨迹,既承载着举办者的教育理想,也折射着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变迁。结合多年调研与观察,我从22个具体维度梳理出民办基础民校发展的实践逻辑与深层挑战,愿与同仁共商共勉。
01管理团队:校长的“段位”决定学校的高度
洞察1:依学段选聘校长
小学阶段的校长,宜选在课程开发、活动设计上有专长的教育者。孩子的基础素养如同种子萌芽,需要校长用丰富的课程土壤与生动的活动场景去滋养;而初高中阶段的校长,则需是深谙教学规律、善于提升学业成绩的“实战派”——青春期的学业关键期,需要校长以精准的教学管理与成绩突破能力,为学生铺就更畅通的成长阶梯。
洞察2:关于校长选拔的辩证法
完全不懂教育、全权委托专业校长的民校,往往能避开“外行干预”的陷阱,反而发展稳健;反而是“半懂不懂”的董事长亲自上阵,常因用行政思维替代教育规律,导致学校陷入混乱。教育的专业性,容不得"半吊子"的指挥。
洞察3:董事长的第一要务是“懂事”
学会放权、善用人才。民办学校的活力,源于治理结构的科学化;而治理的核心,是董事长从“掌控者”转变为“服务者”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
洞察4:员工关系:善待是最低成本的留客之道
民校负面信息多如“暗箭”,追根溯源,往往是内部人员尤其是离职教师传播所致。教师是学校最核心的“情感纽带”,离职教师若带着不满离开,其传播的负面信息往往更具杀伤力——他们熟悉学校运作细节,了解家长与学生的真实需求,一句"内幕爆料"便可能动摇家长的信任。
因此,善待在职教师,更要尊重离职教师:离职面谈时坦诚沟通,合理解决诉求;即使分道扬镳,也保持体面与温度。这不是“妥协”,而是用最低成本维护学校的口碑生态。
PART02发展阶段:
规模扩张与管理边界的博弈
洞察5:民校的“成长曲线”耐人寻味
从小学、初中起步发展为九年/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,往往能通过学段衔接形成竞争优势;而高中部的质量,则像“牛鼻子”——高中办得好,能反哺小学、初中的生源口碑;高中办砸了,不仅影响升学声誉,更会直接冲击招生基本盘。
洞察6:家族式管理的“双刃剑”
办学初期,家族成员参与管理能降低沟通成本、强化执行力,是民校壮大的“助推器”;但当学校规模突破百人、跨区域办学时,家族式管理的封闭性、随意性便会成为阻碍——亲情代替规则,人治大于法治,终将拖垮学校的长远发展。
洞察7:校长频繁更换与优秀教师流失,是民校失败的“两大杀手”
校长是学校的“定盘星”,频繁变动会导致战略断层;教师是教育的“核心资产”,流失不仅带走生源,更透支家长信任。
PART03竞争态势:
从“量”的扩张到“质”的突围
洞察8:当下民校竞争已进入“高手过招”阶段
过去靠硬件、靠宣传的“野蛮生长”已成过去式,如今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比拼,是市场选择下的优胜劣汰。民办学校若不能在教学质量、特色课程、服务体系上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,终将被市场淘汰。
洞察9:学生流失的“真相”往往被忽视
一半以上的流失案例,根源不在教学成绩,而在住宿条件差、餐饮质量低、接送服务不到位等“细节痛点”。家长的选择,本质是对“教育体验”的综合考量。
洞察10:底线思维——法律红线不可逾越
办学需讲“人情”,但更要守“规矩”。其中最基本的底线,是不得随意中途或临开学停办学校。教育是民生工程,涉及千家万户的期待,停办必须依法依规履行程序:提前公告、妥善安置学生、结算教职工薪资、完成财务清算……任何“拍脑袋”决策导致的停办,不仅会引发家长抗议、教师维权,更可能因违反《民办教育促进法》面临行政处罚。法律的刚性,容不得半点侥幸。
洞察11:合规是生存的底线
不为教师缴纳社保是违法行为,随意辞退教师必败诉——这些基本的法律常识,必须成为举办者的"红线意识"。民办教育不是"法外之地",任何侥幸心理都将付出代价。
PART04生存法则:
差异化竞争与战略定力
洞察12:未来的民校,只有两种可能
要么成为当地"领跑者",凭借独特的办学特色、顶尖的师资队伍、优质的升学成绩,在市场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;要么与公办学校"同质化",陷入"跟跑-模仿-淘汰"的恶性循环。后者,生存空间将越来越逼仄。
洞察13:经营学校的"格局"比"算计"更重要
校内开小卖部赚点零钱、校服采购多赚差价、餐饮环节抠成本——这些"蝇头小利"的背后,是格局的矮化。民办学校要算的是"整体效益账":用优质服务赢得口碑,用品牌价值撬动生源,才是长久之计。
洞察14:民校的"信心危机"比资金短缺更可怕
董事长若对前景持"躺平"心态,管理层便会消极应对,教师团队失去方向感,家长信任持续流失——这种"精神溃败",才是压垮学校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PART05政策与趋势:抓住风口才能弯道超车
洞察15:招生环节的"关键变量"
董事长需要成为"资源协调者"——既要熟悉教育部门的招生政策,争取指标分配;又要对接政府购买学位等民生工程,拓展生源渠道。在"公民同招"的大背景下,招生能力已成为民校的"核心竞争力"之一。
洞察16:民校的"章程意识"亟待加强
许多学校对《民办学校办学章程》的作用认识模糊,董事会、理事会的任职资格审查流于形式,会议记录残缺不全——这些看似"无关紧要"的细节,往往在纠纷发生时成为"致命漏洞"。
洞察17:"接班人计划"是民校的"百年大计"
第一批民办教育创业者已陆续进入退休年龄,如何选拔、培养合格的继任者,确保办学理念与管理团队的延续性,是当下最紧迫的战略课题。
洞察18:合伙办学的"退出机制"
董事会成员实施"退休制度",既能避免因年龄、精力下降导致的管理滞后,又能为新生力量腾挪空间,是保障民校活力的有效手段。
洞察19:风口的"窗口期"稍纵即逝
公民同招、新教材启用、新高考改革、AI赋能教学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——谁能率先抓住这些政策红利与技术变革,谁就能占据竞争的高端生态位,实现"弯道超车"。
洞察20:民办高中的"生存警报"
随着公办高中扩招、中职"混合班"兴起,民办高中的生源数量与质量均面临挑战。盲目扩张高中部的民校,需警惕"规模不经济"的风险。
洞察21:公办分校的"独立之路"
实现"六独立"(法人独立、硬件独立、教师独立、财务独立、招生独立、毕业证发放独立)、彻底剥离公办教师,是公办分校规范发展的必然趋势。民校需提前应对这一变化,避免资源重叠与竞争内耗。
洞察22:"民转公"的"补偿困局"
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,部分"民转公"项目出现补偿资金拖延、协议违约等问题。举办者在签署协议时,务必将"补偿条款"细化为可执行的条款,避免"口头承诺"成空。
打败民办学校的从来不是政策本身,而是"躺平"的心态!“动荡时代”最大的危险,不是动荡本身,而是固守过去的逻辑。当智能快时代与经济慢周期叠加而来,我们需要跳出民办教育的"小圈子",立足教育全局看民办,着眼时代长远看民办。若一味固执己见、抱残守缺,终将陷入浅见与陋见的窠臼。
民办教育的故事还在继续,愿我们以更清醒的认知、更务实的行动,共同书写属于民办基础教育的春天。
文源 | 给民办学校的建议
图片
注: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“甘肃省民办教育网”文章均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,联系邮箱:2856501340@qq.com
甘肃省民办教育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