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养大”的迷局
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红顺发现了一个现象,民办K—12学校中,一种“小养大”生存模式日益突出:高中部为品牌而亏本经营,小学、初中则扛起盈利重担。这样的“小养大”的奇特生态,实际上是民办教育在现实夹缝中扭曲生长的“尴尬标本”。
高中部亏损的谜底并不难解。高中科目繁多,需要大批优秀师资,教师薪资水涨船高。更为关键的是,为打造耀眼高考成绩以博取名声,学校不惜血本——对优质生源提供学费、生活费全免,乃至重金奖励。笔者了解到,一些地方“清北苗子”争夺战中,民办学校开出的价码更令人瞠目结舌。高中部仿佛成了吞噬资金的黑洞,一个为“品牌”燃烧自我的昂贵祭坛。
高中部的高考成绩一旦亮眼,则成为金光闪闪的招生广告。小学、初中部借此东风,生源滚滚而来,学费自然水涨船高。这种盈利模式在账面上看似精明:以小学初中的稳定收益,支撑高中部的“品牌投资”。然而,在商业逻辑的掩护下,教育本质却在悄然滑落:高中教育沦为了品牌营销工具,中小学则异化为生存根基。
但这种模式的隐忧,在商业逻辑与教育规律的碰撞中尤为刺眼。当高中部招生策略完全为“掐尖”服务,用金钱堆砌升学率,其内在教育价值已经空心化。长此以往,学校整体生态将被高考榜单绑架,教育多样性被无情挤压,沦为一场功利主义盛宴。值得警惕的是,当高中部运转依赖“输血”维系,一旦义务教育段生源市场波动或政策收紧,整座大厦便有倾覆之危。民办教育内部资源的扭曲分配,实则是以教育未来为筹码的豪赌。
面对这一困局,民办学校需要重新校准航向,让教育回归本位。
政策引导不可缺位。地方政府可探索对承担重要教育功能、但运营困难的民办高中给予补贴或购买学位服务,使其不必完全在升学率这条独木桥上独舞。
优化成本结构势在必行。学校可尝试跨学段师资共享、智能教育技术辅助等手段,在保障教学质量前提下控制高中部成本。同时,高中阶段也应摒弃“重金买生源”的短视策略,转而以特色课程、扎实教育过程吸引真正认同学校理念的学生。
小学、初中需要摆脱“品牌附庸”的定位。这些学段不应仅满足于为高中输送生源、为集团贡献利润。学校须倾力打造自身独特价值:如发展特色课程、深耕素质教育、营造优良校风。只有让每个学段都焕发其内在光芒,学校才能摆脱对单一高考榜单的依赖,建立真正可持续的品牌竞争力。
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长远之策。学校应勇于摆脱唯清北率、唯重本率的单一评价桎梏,探索建立包含学生全面发展、教师专业成长、课程创新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。这不仅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,更是学校特色化、内涵式发展的基石。
鲁迅曾言:“无穷的远方,无数的人们,都与我有关。”民办教育的“小养大”模式,看似是单个学校的生存智慧,实际上映照着我们共同的教育生态。如果放任其滑向教育本质的反面,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信念。唯有在坚守教育初心的前提下,平衡商业生存与教育使命,民办教育才能穿越迷障,在服务公众福祉的广阔天地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坐标。
注: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“甘肃省民办教育网”文章均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,联系邮箱:2856501340@qq.com
甘肃省民办教育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